“好冷啊,除了加秋裤喝热水还有啥?”“足底灸啊。”

浏览:597次发布日期:2017-10-13

近日,冷空气猛烈来袭,多地气温连续“跳水”,可谓一夜入冬啊!许多网友大呼:这次不是我妈觉得我冷了,是真的冷!你所在的城市已经冷得需要穿秋裤了吗?广东一带的朋友也因降温有感而发:我们这里也降温了,昨天32度,今天30度哦!

  1

  秋冬之际,天气越来越冷,人体的抗寒能力会下降,想要免受寒邪侵体,身体保暖不可忽视。赶快把你的抗寒计划提上日程吧!加秋裤喝热水都不是解决寒冷的根本,此时最浪漫的话是:我们一起来个暖暖的足底灸吧!

  2

  中医认为,人有四根,即耳根、鼻根、乳根、足根。足根是四根的根本。我国民间早有“人老足先衰,木古根先竭”、“双脚如树根,治脚治全身”等谚语,说明脚在人体的重要地位和作用。

  

  足部是人体经络汇聚处之一,共有60余个穴位在这里汇聚,医学上有“人体第二心脏”之说。依据中医理论,对足部加以护理能使人身体健康、延年益寿。脚掌远离心脏,血液供应少,表面脂肪薄,温度较低,且与上呼吸道有密切的神经联系,所以脚掌一旦受寒,就可引起上呼吸体温下降和抵抗力减弱,导致感冒等多种疾病。

  3

  艾灸是非常天然的保健方法,在寒冷的天气里和家人一起足底灸之前,我们先了解灸足底都有哪些方式和作用。

  

  艾灸为温热刺激,常灸足底可使气血协调,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,消淤散结。其热量由皮肤辐射到皮下组织,使局部皮温升高,血管扩张,血液循环加快,促进新陈代谢,改善组织器官机能,甚至可以为每个细胞提供更多的养分和氧气。

  

  灸足部可常灸涌泉穴、大敦穴、太冲穴、行间穴、太白穴、昆仑穴、太溪穴。

  【涌泉穴】

  涌即涌出,泉即水泉,水上出为涌泉,此穴居足心陷中,经气自下而出,故名涌泉。位于足底,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。

  涌泉穴为急救穴之一,有通关开窍、安神镇静之功。多治头胸之病,用以引热下行也。《金针梅花诗钞》涌泉条:“掘地及泉泉上涌,州都能化汗能通。”

  4

  【大敦穴】

  位于大趾外侧,趾甲角旁0.1寸处。

  有通经开窍、疏肝理气的作用,《黄帝内经素问·阴阳离合论》云:“少阳根起于窍阴”,“厥阴根起于大敦。”亦即阴阳互根也。

  5

  【太冲穴】

  太即大,冲即要冲,喻本穴为肝经大的通道所在,即元气所居之处,故名太冲。位于足背第一、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。

  《黄帝内经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:“五脏有疾也,当取之十二原。”且根据“经脉所过,主治所及”的原理,太冲穴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肝脏和肝经的虚实

  6

  【行间穴】

  行即行走,间即中间,此穴在第一、二趾缝端,经气行走其间,故名行间。位于足背侧,当第一、二趾间,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。

  具有清肝泻热,凉血安神熄风活络的作用。《黄帝内经灵枢·厥病》中记载:“厥心痛,色苍苍如死状,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,取行间、太冲。”

  7

  【太白穴】

  位于足内侧第一跖骨小头后缘,赤白肉际处。

  具有健脾和胃清热化湿作用。据《针灸甲乙经》记载:“热病,满闷不得卧,太白主之;胸胁胀,肠鸣切痛,太白主之;身重骨痠,不相知,太白主之。”

  8

  【昆仑穴】

  位于足部,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凹陷处。

  具有厥阴安神清热,舒筋活络,活血止痛的作用。《针灸甲乙经》中记载:“痉、脊强头眩痛、脚如结、腨如裂,昆仑主之。疟、多汗、腰痛不可俯仰、目如脱、项如拔,昆仑主之。”

  9

  【太溪穴】

  位于踝区,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

  具有益肾、清热、安神、健腰的作用。《针灸甲乙经》中记载:“热病汗不出、默默嗜卧、溺黄、少腹热、嗌中痛、腹胀内肿、涎下、厥心痛、如锥针刺,大溪主之。”

  10

  气温越来越低,小伙伴们一定要做好防寒保暖,别忘了来一场足底灸让身体暖起来,为温暖过冬做好充足的准备吧!
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