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冬 | 别盲目进补了!这样“补冬”才能御寒

浏览:550次发布日期:2017-11-06


落叶黄,寒风狂,立冬时节又登场;花带露,月如霜,一天更比一天凉。

 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。立,建始也;冬,终也,万物收藏也。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,准确地说,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,万物收藏,归避寒冷的意思。左水河《立冬》诗云“北风往复几寒凉,疏木摇空半绿黄。四野修堤防旱涝,万家晒物备收藏。”

  1.jpg

  立冬又叫“交冬”,时序进入冬令,民间有“入冬日补冬”的食俗。古人认为天转寒冷,要补充身体营养。饮食调养要遵循:“秋冬养阴”、“无扰乎阳”、“虚者补之,寒者温之”的古训,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。元代忽思慧所著《饮膳正要》曰:“冬气寒,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。”也就是说要少食生冷,但也不宜燥热。

  2.jpg

  我国幅员辽阔,南北纵跨数十个纬度,因而存在南北温差。但立冬之后南北温差更大,食补养生也是大有不同。

  

  在我国南方,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。在台湾立冬这一天,街头的“羊肉炉”、“姜母鸭”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。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、四物鸡来补充能量。我国北方,人们则吃饺子。因为饺子是来源于“交子之时”的说法。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,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,故“交”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。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,立冬之日,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。

  3.jpg

  立冬分三候:一候水始冰;二候地始冻;三候雉入大水为蜃。

  一候'水始冰',是说水从这时起,就会渐渐结冰,尤其是北方地区;

  4.jpg               二候'地始冻',再五日,气温降到零度,土地表层开始冻结;

  5.jpg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三候'雉入大水为蜃',其中雉指野鸡一类的大鸟,蜃为大蛤,三候时,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,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。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。

  6.jpg

  随着立冬节气的到来,草木凋零,蛰虫伏藏,万物活动趋向休止,以冬眠状态,养精蓄锐,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。

  

  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四季调神大论》中指出: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,水冰地坼,无扰乎阳,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,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有得,去寒就温,无泄皮肤,使气亟夺,此冬气之应,养藏之道也。逆则伤肾,春为痿厥,奉生者少。”

  

  这段经文精辟地论述了精神调养、起居调养和饮食调养的方法,并根据自然界的变化引入人体冬季养生的原则,它告诉我们,冬天是天寒地坼,万木凋零,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,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。此时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,以敛阴护阳为根本。《本草从新》中对艾叶的记载为“艾叶苦辛,生温,熟热,纯阳之性”,所以,此时艾灸也是很关键。

  7.jpg

  立冬时节阳气衰微温度反复,正是流感易发时节,艾灸补充阳气,扶正祛邪,补益强身提高免疫力,让我们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。常艾灸以下穴位有助于冬天御寒。

  8.jpg

  神阙穴

  老年人阳气不足、真元虚惫者尤其适合在神阙穴进行艾灸,常灸神阙穴会起到温补元阳、健运脾胃、延年益寿的作用。《万病回春》中记载:“治阴证冷极,热药救不回者,手足冰冷,肾囊缩入,牙关紧急,死在须臾,用大艾炷灸脐中,预将蒜捣汁擦脐上,后放艾多灸之。”

  9.jpg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关元穴

  关元穴是补益全身元气的要穴,关元穴具有温肾固精、补气回阳、通调冲任、理气和血的作用。《太平圣惠方》中记载:“引岐伯云,但是积冷虚乏病,皆宜灸之。”

  10.jpg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足三里穴

  足三里穴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。足三里穴具有补脾胃、调气血、助运化、补虚弱、扶正培元、祛邪防病的作用。《灵枢》记载:“阳气不足,阴气有余,则寒中肠鸣腹痛……调于足三里。”

  11.jpg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气海穴

  “气海一穴暖全身”,意思是说气海穴有调整全身虚弱状态、增强免疫力的作用。气海穴具有培补元气、益肾固精的作用。《针灸穴名解》有言:“以本穴能助全身百脉之畅通,凡气之所至,血乃通之,故中医常云,气为血之帅。”

  12.jpg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风门穴

  风门穴是驱风最常用的穴位之一,适宜于体质较弱、常患感冒者。具有宣肺解表、疏散风邪的作用。《针灸甲乙经》中记载:“风眩头痛、鼻不利、时嚏、清涕自出,风门主之。”

  13.jpg               肾俞穴

  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精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,是调节脏腑功能、振奋人体正气的要穴。肾俞灸具有调理肾气、强健腰脊、健身体、壮元阳的作用。《针灸甲乙经》中记载:“寒热、食多身羸瘦、两胁引痛……久喘咳、少气、溺浊赤,肾俞主之。骨寒热、溲难,肾俞主之。”

  14.jpg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大椎穴

  大椎穴为“诸阳之会”,阳主表,取之通阳解表,是外感病退热之要穴,有解表通阳,补虚宁神的作用。《类经图翼》中记载:“大椎主五劳七伤乏力,风劳食气,痎疟久不愈,肺胀胁满,呕吐上气,背膊拘急,项颈强不得回顾。”

  15.jpg

  立冬之后,在日常生活中应更注重养生。身体的健康和养生之道息息相关,我们应从改善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做起。

  滋补原则

  从立冬开始。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,以增加肌体的御寒能力,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。因此,立冬时节的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。可适当多吃瘦肉、鸡蛋、鱼类、乳类、豆类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。

  16.jpg
             不可盲目进补

  补冬有南北差异除此之外,还要因人而异,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,人有男女老幼之别,体有虚实寒热之辩,本着人体生长规律,中医养生原则:少年重养,中年重调,老年重保,耋耄重延。故“冬令进补”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、温补、小补、大补,万不可盲目“进补”。

  

     17.jpg  

     起居调养

  唐代着名医学家孙思邈说:“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,冒犯寒威。”早睡以养阳气,迟起以固阴精。有句俗语:春困秋乏夏打盹儿,睡不醒的冬仨月。中医讲究春发夏长秋收冬藏,冬天应该是一个养精蓄锐的季节。冬季养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,这样有益于阳气潜藏,阴津蓄积;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“养藏”。

  18.jpg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提神醒脑

  冬天喝茶可以提神醒脑,使人精神振奋,增强记忆力。兴奋中枢神经,增加运动能力。刺激胃液分泌,帮助消化,增进食欲,消除口臭。消除疲劳,促进新陈代谢。茶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维他命和微量元素,尤其是绿茶还能防癌抗癌,对人体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,长期从事电脑工作的人更应常饮茶。

  19.jpg               冬季养胃

  冬季养生晨起服热粥,晚餐宜节食,以养胃气。天冷时,清早起床喝上一碗热粥,可以帮助保暖、增加身体御寒能力,能预防受寒感冒。对于喉咙不适、发炎疼痛的人,温热的粥汁能滋润喉咙,有效缓解不适感。

  20.jpg

  艾艾君温馨提醒:冬天来了,抗御严寒的养生小妙招赶快get起来!

 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