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艾贴 | 清明三天小长假,身体可别“亮红灯”!
浏览:563次发布日期:2018-04-04
清明正值温润暮春,万物复苏,因此从古至今都主张户外活动。经历数千年历史,清明的习俗与活动与时俱进地传承着:禁火、踢蹴鞠、打马球等已逐渐少见,而扫墓、踏青仍在推崇。
清明节前后天清地明,天气渐暖,是春季里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气之一。这不仅与扫墓习俗有关,更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养生节气。
清明时节,大地逐渐清气上升,同时也是人体阳气升发的难得时段。此时体内肝气随着春日逐渐加深,而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。
中医认为肝属木,木生火,火为心,在此节气中心脏会过于旺盛,所以这一阶段也是高血压的易发期,高血压患者要高度重视。其次,旺木更易克土,土属脾,所以还要保护好我们的后天之本脾胃。
那么,在清明前后这段时间里,该如何养生,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呢?
清明节养生的重点就是养肝舒心。
清明节处在仲春与暮春之间,温度上升,雨水逐渐增加。中医认为春季主肝。清明时节,人们的情绪波动,容易引发肝火上扬、伤肝阴的情况,所以清明节前后养生重点,都应放在平肝气、养肝阴、去风热上。
肝气过旺必然会伤脾,脾又是后天之本,气血的运化都要靠脾来实现,所以清明节要以“生发阳气,调达肝胆,强健脾胃”为养生要点。
“节气灸”是根据中医“天人合一”思想,在特定的时令节气,选择具有强壮作用的腧穴进行艾灸,以温壮元阳,激发经气,调动机体潜能,提高机体抗病与应变能力,有助于防病保健。
清明节前后可艾灸日月穴、至阳穴疏肝理气。
日月穴
日,即是太阳,月,就是月亮。本穴有收募补充胆经气血的作用,是胆经募穴。因此常灸此穴可以生发阳气,补充人体的气血,同时也能舒肝利胆,化除体内的湿气,达到中和阴阳的作用。
至阳穴
该穴是指督脉的气血在这里吸热后可以化为天部的阳气。所以有疏肝理气,温阳通络的作用,帮助舒缓因哀思过度在体内滞留的忧伤之气。
若这时出现乏累困顿,说明体内阳气不足,无法与自然统一,此时天地间乃阴阳转换的关键时刻,我们要疏通调整肝胆经助阳升发,保证体内阳气充足不被邪气所伤,清明节为鬼节,这时多灸艾灸,以驱阴气而扶正气。
我们可以常艾灸期门穴、少商穴助阳生发。
期门穴
期门穴在第6肋间隙中,有健脾疏肝、理气活血的作用。它一方面疏解肝气,对于爱生闷气的人有缓解情绪抑郁的作用,它同时还能缓解因为肝气不疏导致的胃气不降,因此还能调理消化不良。
少商穴
艾灸少商穴在恢复阳气的同时也善于调气血,有疏通、开泄的作用,还善于清肺泻火,驱邪外出,开窍醒神,让自己时时刻刻都精神焕发。
除了做好节气灸之外,我们也要做好深呼吸、有氧运动,同样可以疏肝、养肝。
清明时节,人们喜欢踏青、郊游、放风筝、荡秋千等等,这些运动方式都可以抒发我们的心情。肝主疏泄,肝养护好了,体力、心情也会跟着变得更好,这样对心脏才好。
另外,清明节前后的气候冷暖多变,因此也要做好防风寒伤脾的准备。
清明节前一两日为“寒食节”。
清明时期饮食方面,有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禁火吃冷食的习惯。但是,有一部分人群是不适合吃冷食的。
在清明时节,凡是耗损或阻碍阳气的情况都应该予以避免。阳气升发是指脾胃的运动收缩,因而人在春季的食欲通常比较好,不过要注意饮食适度,保护脾胃的正常功能。
清明时节饮食宜温,多进食蔬菜水果,尤其是韭菜等时令蔬菜。清明时期还适合进食地瓜、白菜、萝卜、芋头等食品温胃祛湿,也适宜多吃。另外,清明节气中,不宜进食笋、鸡等,可多吃些护肝养肺的食品,例如荠菜、菠菜、山药,对身体有好处。
清明自然界阳气升发,养生重点在养阳,关键是要多“动”,切忌“静”,不可闭门不出,更不可坐卧太久。
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老人春练不要太早,应在太阳升起后。另外,外出踏青,“动”宜适度。心脏病、高血压、慢性支气管炎等病人,不要逞强登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