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九 | 三九补一冬,来年无病痛

浏览:514次发布日期:2018-01-03

冬至是三九天的开始,从此每九天为一“九”,第一个九天叫“一九”,第二个九天叫“二九”,以此类推,一直到“九九”,即到第九个九天,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。

此次“二九”时间为2017年12月31日-2018年1月8日,虽然“三九”最为寒冷,但三九灸从冬至之后便可以进行了。

冬至之后的三九天是一年大气中阴气最盛,阳气属于微弱状态的时候,且天气寒冷,对很多平时体虚多病、阳气虚弱的人来说最难熬,容易手脚冰凉或旧疾复发,导致精力无法集中,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。

在三九天进行三九灸,能起到温阳益气、健脾补肾益肺、祛风散寒的作用,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,保健强身。

益气宣肺、祛风散寒

三九天天气寒冷,容易引发过敏性鼻炎等呼吸道疾病,“三九灸”可以益气宣肺、祛风散寒,有效缓解鼻炎等问题。

取穴:肺俞穴、心俞穴、膈俞穴、膏肓穴、定喘穴、中府穴。

调和气血、强健脾胃

不少人都有阳气虚弱、气血不足的问题,容易在三九天胃受凉而导致腹泻等问题,“三九灸”有调和气血、强健脾胃的作用,暖胃更健胃。

取穴:中脘穴、天枢穴、脾俞穴、胃俞穴、足三里穴、三阴交穴。

强健骨骼、强身健体

很多中老年人做“三九灸”就是为了强健骨骼、赶走老寒腿。三九灸还有缓解肌肉疲劳,减轻身体负担的作用,能有效缓解肩颈痛、腰痛、腿痛等常见问题。

取穴:阿是穴、膝眼穴、鹤顶穴。

提高身体免疫力

“三九灸”,相当于给身体加了一把火,可以将外邪悉数赶出体外,为身体补充阳气,得以抵抗风寒湿邪。

取穴:命门穴、中脘穴、关元穴、足三里穴、三阴交穴、涌泉穴。

温经通络、补中益气

艾灸有温经通络、消瘀散结、补中益气的作用,能有效缓解宫寒带来的痛经问题。

取穴:八髎穴、神阙穴、天枢穴、归来穴、子宫穴、血海穴。

除此而外,健康人群也可做“三九灸”强身保健。

背部:大椎穴、身柱穴、命门穴、风门穴、肺俞穴;

腹部:中脘穴、神阙穴、气海穴、关元穴;

腿部:足三里穴、三阴交穴、涌泉穴。

其中,成人以神阙穴为主,可加灸命门穴、中脘穴、关元穴、足三里穴等扶正穴位;儿童以身柱穴为主,可加灸神阙穴等。

三九艾灸正当时,莫负一年好光景。三九灸和三伏灸一样,是利用气温的至冷和至热阶段,人体功能易受干扰和调整的时机,用艾灸进行调理。

三九灸与三伏灸相配合,前者称为夏病冬治,重在补阳;后者称为冬病夏治,重在补阴。三九寒天与三伏天配合,则可达到阴阳平衡,提高人体免疫能力,抗衰延年,减轻患病症状,减少疾病的发作,使人体阳气充沛,经络气血贯通,抗寒能力增强,帮助人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。

在艾灸养生的同时,冬令进补是传统的养生方法,民谚素有“三九补一冬,来年无病痛;今年冬进补,明年可打虎”之说。冬至以后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,最易吸收外来营养而发挥滋补功效。

冬令进补不能忘记人体脏腑、气血、阴阳等各方面的平衡。

老年人往往集多种疾病于一身,在服用进补膏方时,应对膏方辅料的性能、饮食禁忌等有所了解。如服含有人参、黄芪等补气的膏方时,应忌食生萝卜;服用膏方时一般不宜用茶水冲饮,遇感冒发热、伤食腹泻等,应暂停服用膏方。对于高血压、动脉硬化、冠心病等疾病患者来说,冬至以后要更加注意防寒保暖,但不宜穿得过紧,以利于血液流畅。

冬季进补有三忌,一起来看看。

一忌虚实不分

中医的治疗原则是“虚者补之”。虚则补,不虚则不补,正常饮食就可以了;同时应当分清补品的性能和适用范围,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,辩证施补;自己弄不明白的时候,要请教中医大夫,以帮助自己合理进补。中医专家认为进补主要作用是“补虚益损”,而虚又分气虚、血虚、阴虚和阳虚四种,各有各的补法。

二忌慕名进补

鸡汤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喝的;鸡汤(包括炖鸡汤和下药材熬的鸡汤)营养丰富,鸡汤所含的营养物质是从鸡油、鸡皮、鸡肉和鸡骨中溶解出的少量水溶性小分子,其蛋白质仅为鸡肉的7%左右,而汤里的鸡油大都属于饱和脂肪酸。胆囊炎和胆结石症经常发作者,不宜多喝鸡汤。胃酸过多者不宜喝鸡汤。肾功能不全者也不宜喝鸡汤。

三忌无病进补

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、又会伤害身体,还会引起发胖;另外过量服用补药也是有害的,也是违背中医原则的;把中医认为的健康人也就是“平人”乱补会导致不是“平人”,会多此一举。
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