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气就是养命!今天,你补气了吗?

浏览:252次发布日期:2018-07-09

如果一个人看起来容光焕发、神采奕奕,

我们会说TA,

神“气”飞扬、元“气”满满;

1.gif

看到一个人面如菜色、精神不济,

我们则会说TA

死“气”沉沉、垂头丧“气”。

 

《难经》也说:“气者,人之根本也。”这样看来,“气”在人体中充当着了不得的作用呢,今天,艾艾君就带大家好好认识一下它!

“气”的生成

古人云:“天有日月星,人有精气神。


”所谓“气”,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,由先天之气(肾中精气)、后天之气(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)和肺吸入的清气共同结合而成。有了这股气,人才活得神采飞扬、精力充沛。


先天之气,即元气,是由肾中精气化生而成,是受之于父母的,藏于肾中,并需要后天之气不断资助;后天之气,是脾胃运化饮食而得的水谷精气,不但资助元气,还濡养全身各器官;最后,肺主呼吸之气,通过吸清呼浊的呼吸功能,保证了体内之气的生成及代谢。


由此,我们可知:肾为生气之根,脾胃为生气之源,肺为生气之主。若肾、脾胃和肺等脏腑生理功能的任何环节异常或失去协调配合,都会影响气的生成及其功能的发挥。


气衰而病生


中医讲“久坐伤气”。现代人由于久坐,缺乏相应的活动,时常会感到腰背疲劳、下肢酸胀,还会有身体活动功能低下、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现象,归根结底,就是“气虚”了。

 

气虚的人,大多具有体形消瘦或偏胖,易疲倦乏力、脸色苍白、易出虚汗、舌淡苔白等身体特征,而最重要的一点是,他们比常人更容易生病。这是为什么呢?其实,这就跟“正邪之气”有关。

 

人身之气与邪气相对而言,称为正气,具有推动血液运行、疏通经络、濡养脏腑百骸、抵御外邪之作用,所以《内经》说:“正气内存,邪不可干”。

 

如果人体内正气旺盛,则外邪难以入侵,人体健康无病。相对的,外邪之所以能够侵入人体,正是因为我们体内正气的耗损和不足造成的。所以,要防病养生,补气是关键。

补气靠调养


一、饮食调养

 

食疗上要遵循“健脾益气”的原则,可选用人参、党参、黄芪、山药、茯苓、白术、大枣等补气此类药膳为补益之品,不宜一次食用太多,宜少量久食,身体羸弱者更应防“虚不受补”。另外,补气虚食品有鸡肉、牛肉、猪肉、猪肚、鲢鱼、鹌鹑等,也可以适量多吃。

 

 

二、起居调养

 

中医认为“劳则气耗”、“思虑过度会伤脾”,太过操劳会加剧气的损耗,所以平时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,要注意劳逸结合,保持心情愉悦。

 

另外,坚持锻炼也很重要,但气虚之人运动强度不宜过大,以防大汗伤津耗气,可选择快走、慢跑、打太极拳、练八段锦等舒缓的运动。


 

三、艾灸调养

 

气是人的生命之源。气血充足、气机条达,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。艾灸特殊的纯阳之性,可以补气养血、疏理气机、升提中气,使人阳气足、精血充,从而达到养生保健、固本强身的目的。经常艾灸气海穴、膻中穴和足三里穴,补气效果更好。

 

气海穴

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.5寸,中医称之为“生气之源”,人体内的真气就是由气海穴生化出来的。

前人有云:“气海一穴暖全身。”意在强调气海穴的温阳益气、化湿理气等作用。

2.jpg

膻中穴

在前正中线上,两乳头连线的中点。《灵枢·海论》说:“膻中者,为气之海”,意思是说膻中穴容纳了一身之气,艾灸此穴,便可打开“气闸”,保证周身之气的畅通。心情不好的时候,也可以按摩膻中穴,缓解低落的情绪。

3.jpg

足三里穴

位于小腿外侧,犊鼻下3寸,犊鼻与解溪连线上。胃经为人体气血最充盈的经络,而足三里穴是胃经上的要穴之一,艾灸此穴可以调理脾胃、通经活络,激发气血的生化和运行。

4.jpg

分享到: